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https://ojs.lib.ntnu.edu.tw/index.php/hphejournal <p>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創立於1993年,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出刊,旨在提升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的品質並促進學術交流。<br />每半年發行一期,於六月和十二月出刊,本學報全年徵稿。</p>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zh-TW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2070-1063 <p>凡經本刊編輯委員會審查通過予以刊登之著作,其著作財產權即讓與本刊,但作者仍保有著作人格權,並保有本著作未來自行集結出版、教學等個人非營利使用之權利,版權屬於本刊,除商得本刊編輯委員會同意外,不得轉載。</p> 台灣公共衛生師專業倫理規範建構初探之研究 https://ojs.lib.ntnu.edu.tw/index.php/hphejournal/article/view/1061 <p><strong>目標:</strong>本研究旨在建構公共衛生師專業倫理規範之初探。</p> <p><strong>方法:</strong>透過探討相關文獻、專家學者訪談、修正式德菲法及層級分析法,建構公共衛生師專業倫理規範。修正式德菲法共邀請15位專家,進行意見彙整及修改。在層級分析法部分則是回收19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共4份,最後採計15 份問卷進行分析。</p> <p><strong>結果:</strong>本研究提出之規範包含四大構面與20項指標,四大構面為「總則」、「公共衛生師與群體」、「公共衛生師與社區及場域之相關人員」、「公共衛生師紀律」等,其中「公共衛生師紀律」權重值最高,在整體權重值的排序中,則以「公共衛生師不得無正當理由洩漏因業務所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權重值最高。</p> <p><strong>結論:</strong>本研究之結果可供學術界未來繼續研究公共衛生師專業倫理,並可提供公共衛生師公會參酌訂立專業倫理規範及相關專業倫理教育之參考。</p> 靜輝 葉 千慧 楊 淑娟 翁 豐銘 葉 版權(c) 2024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2024-07-16 2024-07-16 58 1 25 臺灣成年民眾的愛滋汙名及相關因子:橫斷性調查研究 https://ojs.lib.ntnu.edu.tw/index.php/hphejournal/article/view/1117 <p><strong>目標:</strong>愛滋汙名為對愛滋病感染者的偏見、刻板印象與歧視,是目前我國愛滋病防治工作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有鑑於國內針對民眾進行愛滋汙名的調查資料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愛滋汙名現況及探討相關因子。</p> <p><strong>方法:</strong>為橫斷式研究,於2020年5月至6月間,採便利取樣及滾雪球取樣方式,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發送線上問卷,調查共1,422位20歲以上臺灣民眾的個人背景、愛滋病相關經驗、愛滋病知識量表(HIV-KQ-18),及愛滋汙名量表得分情形。以多元線性迴歸進行分析。</p> <p><strong>結果:</strong>研究對象之愛滋汙名量表平均得分(範圍為1至5分)為2.44分。男性、60歲以上、高中職以下畢業、製造業及服務業、有宗教信仰、異性戀及雙性戀、已婚及離婚者之愛滋汙名情形較高。愛滋病相關經驗及知識皆與愛滋汙名呈負相關。生理性別、性取向、愛滋病相關經驗及知識為愛滋汙名的有效預測因子。愛滋病知識與汙名量表構面一、構面二、構面三均為負向相關,但與量表構面四不具相關性。</p> <p><strong>結論:</strong>研究對象對於愛滋感染者存有汙名化情形,生理性別、性取向、愛滋病相關經驗及知識為預測因子。建議衛生教育可強化使用網路社群媒體發送正確知識訊息,以提升愛滋病相關知能,終盼能使疾病逐漸去汙名化,營造對感染者友善的環境。</p> 芷菁 張 晏蓉 張 版權(c) 2024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2024-07-16 2024-07-16 58 27 60 自覺更年期症狀、憂鬱與幸福感之關聯:以臺南市民為例 https://ojs.lib.ntnu.edu.tw/index.php/hphejournal/article/view/1203 <p>隨著臺灣面臨高齡化的問題,社會人口結構變遷,更年期的保健更顯重要。</p> <p><strong>目標</strong>:本研究以臺南市民為研究對象,探討幸福感對於個人社會因素、更年期族群的症狀、憂鬱的關聯性,藉此提供一個更年期族群的生理、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等三個面向的現象解釋。</p> <p><strong>方法</strong>:本研究以線上問卷調查進行,回收有效問卷164份,包含女性124位、男性40位,年齡範圍介於30至80歲之間。</p> <p><strong>結果與結論</strong>:本研究發現如下:一、自覺更年期症狀、憂鬱分別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二、:經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與幸福感有負相關的有:男性更年期症狀之總分、疑似更年期、憂鬱之總分,以及女性更年期症狀之總分。三、學歷及年收入所得相關人口變項與幸福感無顯著關聯。</p> <p>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供實務工作者與後續研究者參考。</p> 庚酉 林 佳靖 林 盛孟 林 版權(c) 2024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2024-07-16 2024-07-16 58 61 89 社群媒體中的電子煙傳播圖像-立法管制前後的觀察 https://ojs.lib.ntnu.edu.tw/index.php/hphejournal/article/view/1136 <p><strong>目標:</strong>電子煙不僅危害身體健康,還會產生抽菸成癮的入門效應,對青少年影響尤其嚴重。2023年3月22日施行菸害防制法的修法條例,全面禁止電子煙在網路等媒體行銷。然而社群媒體是青少年最主要的資訊來源,因此,本文試圖了解修正法案施行前與施行後電子煙在社群媒體的傳播圖像,探討修正法案對電子煙傳播的影響。</p> <p><strong>方法:</strong>本研究採用網路內容分析及文本分析,使用「電子煙」等六個名稱,分析Facebook、 Instagram、Dcard與YouTube,在修正法案施行前後各半年的貼文或影片。</p> <p><strong>結果:</strong>發現將電子煙納入法律管制,確實影響電子煙在社群媒體的訊息傳播。因應法案實施,電子煙的社團、粉專或貼文等數量,呈現一致性的減少現象。FB的公開社團大量變更為私密社團;IG使用ejuice、奶茶、太空狗等親切可愛的名詞取代電子煙。Dcard將購買電子煙的訊息轉化成政策的討論,YouTube的影片也從使用經驗分享變成政策告知與討論。</p> <p><strong>結論:</strong>受到法案的施行,電子煙在社群媒體的傳播,出現三種現象;「減少訊息的傳播量」,「變更訊息的特質」以及「轉移訊息的主題」,建議持續觀察電子煙在社群媒體的傳播情形;同時要求社群媒體落實社群守則,讓社群媒體不再成為電子煙宣傳與行銷的場域。</p> 舜智 柯 起惠 鍾 版權(c) 2024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2024-07-16 2024-07-16 58 91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