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論文 中國赴日新移民的離返經驗與非正式經濟
關鍵詞:
福清移民- 社會資本- 跨國主義- 僑鄉- 中國因素摘要
摘要
改革開放後,大量中國新移民赴日發展,其中又以福清社群最具代表性。然而,不少在日福清人未具合法居留身份,經濟活動遊走於灰色地帶引發爭議,其生存狀態及發展策略所代表的「中國因素」值得探討。本文從跨國主義的視角出發,結合訪談研究及社會學理論,探索中國赴日移民的離散經驗及非正式經濟樣態。我們首先梳理福清赴日移民的歷史和政策背景,其次透過13位受訪者的口述資料描繪在日中國新移民各種離返經驗,從而進行理論分析。
共同的離返經驗所形成的社會網絡是移民創業的重要資源,但是既有的研究多集中於民主治理及社區(僑鄉)發展等討論,對於移民創業的分析也流於表面,也很少涉及非正式經濟等敏感議題。本文由深度訪談獲得大量一手資料,指出移民的社會網絡及致富心態既能載舟也能覆舟,初期雖有助於移民在日生存創業,但移民社群緊密的人際網絡及獲利至上的發展意志,卻也是催生跨國組織犯罪的溫床,上世紀末中日經濟發展的巨大落差、以及地下經濟的鉅額收益,促使福清移民不計代價積累資本,對中日移民社區發展及相涉的跨國治理造成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Burt Ronald,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David Halpern:《社會資本》黃克先、黃惠茹(譯),(台北:巨流,2008年)。
Donald A. Ritchie:《大家來做口述歷史》王芝芝(譯)(台北:遠流,1997年)。
Gracia Liu-Farrer, The Burden of Social capital: Visa Overstaying among Fujian Chinese students in Japan. 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 Vol. 11, No.2 (December, 2008), pp. 241-257.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編):《經濟生活中的社會學》瞿鐵鵬、姜志輝(譯),(上海:上海人民,2014年)。
Neil J.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編):《經濟社會學手冊》,羅教講、張永宏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Peggy Levitt, Nina Glick Schiller, Conceptualizing Simultaneity: A 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 Perspective 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38, No.3(1992): 1002-1039.
Portes, A, Economic Sociology: A Systematic Inqui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Portes, A. and Sensenbrenner, J, “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 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8, No.6 (1993), pp. 1320-1350.
Putnam, Robert, Turning in, Tur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Vol.28, No.4 (1995), pp. 664-665.
中共福清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福清華僑史》,(福州: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
毛立平:《闖蕩日本:一個福清人眼中的日本》,(福州:海潮攝影藝術,2002年)。
王付兵:〈福州沿海地區新移民問題初探〉,《閩江學院學報》,第37卷第3期(2016年9月),頁7-19。
王春光:〈流動中的社會網路:溫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動方式〉,《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頁109-123。
何燕:〈改革開放以來福清籍旅日華僑華人與僑鄉社會研究〉(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李明歡:〈「僑鄉社會資本」解讀:以當代福建跨境移民潮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6月),頁38-49。
李明歡:〈群體效應、社會資本與跨國網路—歐華聯會的運作與功能〉,《社會學研究》2002年 第2期(2002年6年),頁30-39。
沈燕清:〈福清新移民與僑鄉地下錢莊關係探析〉,《八桂僑刊》,2012年第2期(2012年6月),頁57-62。
周敏、林閩鋼,〈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3期(2004年9月),頁36-46。
孟慶梓:〈海外新移民與當代鄉村經濟變遷—以福建省福清市J村為個案的實證研究〉,《南方人口》,2007年第4期(2007年12月),頁39-44。
孟慶梓:〈海外新移民與當代農村文化變遷—基於福建沿海J村的調查分析〉,《南方人口》,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頁18-24。
林心淦:〈改革開放以來華僑華人在福清僑鄉捐贈行為的文化解讀〉,《八桂僑刊》,2013年第4期(2013年12月),頁15-21。
林桶法:〈口述歷史的特性與作用〉,收錄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年),頁31。
施雪琴:〈改革開放以來福清僑鄉的新移民——兼談非法移民問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2000年12月),頁26-31。
莊國土:《世界華僑華人史》,(廣州:暨南大學,2018年),頁273-277。
郭玉聰、莊國土:〈福州赴日新移民的增長態勢及其主要原因——以福清市為例〉,《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2008年6月),頁52-62。
郭玉聰:〈福建省國際移民的移民網路探析——兼評移民網路理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2009年12月),頁113-120。
陳國賁,張其娥:《出路—新加坡華裔企業家的成長》王業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陳國賁,陳慧雲:《中港徘徊:香港流動巡迴企業家的故事》,(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陳國賁:《華商:族裔資源與商業謀略》,(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陳琮淵:〈海外福州人的社會資本與創業發展—馬來西亞個案探析〉,《閩江學院學報》,第37卷第3期(2016年9月),頁20-26。
塗炯:〈多點民族志:全球化時代的人類學研究方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2日。
廖赤陽等:《跨越疆界:留學生與新華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福建統計年鑒(1999)http://tjj.fujian.gov.cn/tongjinianjian/dz99/index1.htm
福清市志編纂委員會:《福清市志》,(廈門:廈門大學,1994年)。
劉雙:《從打工者到跨國人才:當代中國人赴日留學30年》,(廣州:暨南大學,2016年)。
鄭也夫:〈走向殺熟之路—對一種反傳統歷史過程的社會學分析〉,《學術界》,2001年第1期(2001年3月),頁58-76。
鄭樂靜:《溫州人在日本:溫籍華人華僑口述歷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應星:〈略論敘事在中國社會研究中的運用及其限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頁71-75。